公元前645年,齐桓公的得力辅佐、将他推上春秋霸主宝座的相邦管仲,最终因病去世了。管仲的地位无需多言,他不仅是齐桓公的左膀右臂第二证券,甚至被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奉为偶像般的存在。
管仲毕生致力于尊王攘夷,攻灭谭遂,主持葵丘会盟,可以说,他用全部心血铸就了齐桓公的霸业。回想当年,那一箭果真射得值当。
齐桓公自己也清楚,自己本质上不过是资质平庸的君主,没有管仲这样的贤相辅佐,根本不可能有今日的辉煌。因此,在管仲临终之际,齐桓公焦急地问道:《史记》中记载:“群臣谁可相者?”——也就是“管仲死后,谁能继承相邦之位,助我继续称霸?”
管仲的回答让人深思:“这问题不该问我,而该问你自己。身为国君,你才是最了解自己臣子的人。”齐桓公沉思后,提出了四个候选人。
展开剩余75%首先是厨官易牙。易牙是春秋时期齐国乃至全国闻名的大厨,擅长烹饪各种珍馐美味,深得齐桓公宠爱。看来,要征服国君,不仅要攻其心,还得攻其胃。齐桓公有意重用他,但管仲认为不可取,原因是易牙性格变态。
当时齐国强盛,齐桓公生活优渥,尝遍天下珍馐美味,常笑言自己什么都吃过第二证券,唯独未尝过人肉。易牙听后竟然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儿子,做成肉羹献给齐桓公。齐桓公虽惊骇于易牙的变态,但又佩服其极端的忠诚。管仲却坚持认为易牙不通人情,性格异常,不能重用。
第二人选是开方,他并非齐国人,而是卫国人,卫懿公之子。卫国是齐国周边的小国,实力较弱,难免沦为齐国的附庸。齐桓公很快向卫国宣战,按春秋礼仪,双方须事先约定时间地点光明正大交战。卫懿公自知实力不敌,派儿子开方携金帛五车去齐国求和。
齐桓公接受礼物,收兵罢战,并赠送开方礼品,表达友好。开方却表露心迹,不愿回卫国,想留在齐国为齐桓公效力。齐桓公大喜,觉得自己魅力无敌,轻松俘获了卫国储君。这叫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一举拿下对方关键人物。
开方忠心耿耿,留在齐国服侍齐桓公达十五年之久,父亲卫懿公去世也不回国奔丧,全身心奉献给齐国。然而,管仲却对他持怀疑态度,认为他弃父如弃草芥,做人有大问题,不宜重用。
第三位是竖刁,身份是齐国人,但背景不详。竖刁的忠诚令人咋舌:为了表达对齐桓公的忠心,他居然在国君面前自行阉割,成为权宦,以保王室肃静。这种极端行为让齐桓公颇为感动,认为真男人就是如此。但管仲却坚决反对,他说身体是父母赐予的礼物,必须珍惜,竖刁如此伤己,不可能真心忠君。结果竖刁也被否决。
最后是常之巫,齐国的一名巫师。春秋时代,社会基层百姓靠双手谋生,信仰无从依托,但贵族阶层尤其君主,普遍迷信萨满教。齐桓公尊敬鬼神,宠信常之巫,后者以算命、占卜祛病驱邪为职,深受国君倚重。但管仲则极度怀疑,认为生老病死皆自然规律,国君应信任自身,而非依赖迷信虚幻之物。
管仲临终前对齐国的人事体系分析透彻,但齐桓公并未采纳他的忠告。管仲一去,齐桓公立刻启用易牙、开方、竖刁、常之巫四人,谁料他们上台后祸国殃民,导致齐国国力急速衰退。
公元前643年,两年后,齐桓公也病倒了。病重之际,曾杀子献肉的易牙拒绝为他料理膳食,曾誓死效忠的开方对他冷淡疏离,竖刁竟把病重的国君软禁,不许探视也不给食水,而常之巫早已逃之夭夭,杳无踪迹。
古人云,人鬼殊途,人心却比鬼更恐怖。齐桓公孤苦无依,忍饥挨饿,昔日爱子五人也逐渐陷入内斗,最终演变成历史上的“四同”——一同起航,却暗生异心,最终互相残杀,归于毁灭。
齐国陷入内乱,齐桓公死于一间昏暗的房间,活活饿死。《史记》记载:其尸体在床上腐烂六十七日,虫蚁爬出户外。无人为他收尸,无人为他哭泣,他的尸体无人理会,直到被草草埋葬。
曾经的齐国国君,春秋五霸之首,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,最终却以如此凄惨的结局谢幕。世事无常,人生悲凉,唯有懂得珍惜生命第二证券,方能不问归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